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经历“大考”,现在形势如何?

今年年初以来,一个人类史上又一大病毒灾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世界,在病毒的侵蚀下,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核酸检测盒、ECMO等医疗器械需求急剧增加,全球各国自给不足,纷纷把目光看向“世界工厂”中国。

尽管已经有许多工厂转型生产医疗物资,但来自全球的巨大需求量还是让部分医疗器械持续脱销,中国相关部门也紧急出台了加快审批、加强监管、保障医疗器械安全等多项政策。能够看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是一次“大考”,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

医疗器械生产的发展不得不结合环境因素分析。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工业起步时间晚,生产力较低,在研发方面也缺乏研发人员,多数靠国内自主研究,因此中国医疗器械在发展初期相对落后,发展进程缓慢。

随着医疗器械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国产自主创新器械日益更新,资本助力行业加快兼并重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556亿元持续增长至5304亿元,五年间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年均增长率约20.0%,按照20%的同比增长率估算,预计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7700亿元。

产业链较成熟,但各环节仍存在不足

医疗物资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因此医疗器械在市场上一直拥有较成熟的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用于生产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等;中游是医疗器械、耗材、IVD所需试剂的加工等;下游主要是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中小型民营医院、独立检验机构、私人客户等。

从各环节来看,医疗器械产业链上游的发展逐渐成熟,发展速度较快,原材料不再依赖进口,国产代替进口正在成为当下主流。对于产业链中游,研发的投入依然不足,导致自主创新数量少,缺乏先进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对于医疗器械行业下游,扩容空间大,检验器械、家用医疗器械、康复器械适应当下观念需求增加。

这样的现状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疫情期间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医院和私人商家对医疗防护物资的需求;二是政策需要基层医疗机构扩容,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增加;三是随着养老保健的观念逐渐深入,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体检机构和家用医疗设备需求上升。

扩张期、成熟期企业更被看好,北上广占据主要份额

2014-2019年,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医疗器械企业更多地被投资,企业案例数占比超过64.3%,投资金额占比超过86.5%。行业投资地域分布广泛,涉及国内多个省市。相对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三地,披露投资案例数分别为341起、268起、265起,合计874起,占全部投资案例数的56.5%。

整体来看,中国发展活跃的医疗器械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行业经验超过20年,主要产品集中在体外诊断制剂及检验仪器、医学影像等细分领域。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潜力和成长空间巨大。首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制造业经验和人才,为未来发展的道路打下了基础。其次,医疗器械产业链日趋成熟,上游已能够实现部分国内原材料自给自足,人才的大力引进使得研发水平明显上升。同时,中国养老观念持续深入,人们对养生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