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大数据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

现如今,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了解市场和社会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淘宝、京东、微信、抖音等等,当计算机通过算法,逐渐读懂人们的行为方式,便可以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及标签。

最好的例子是当下最热门的短视频APP抖音,当浏览到的某个视频停顿时间更长或者某类视频过多的时候,系统就会认为用户喜欢这一类视频,未来就会推荐更多这一方面的。长此以往根据用户行为习惯推荐他们喜欢的视频,这就是行为信息被处理后计算得到的个性化机制。

实体商品也不例外,例如Zappos,最出名的是他们的退货政策。顾客可以订购多种尺码或款式的鞋子,在试穿后,他们可以免费退货不喜欢的。Zappos的创始人指出,这种模式非常奏效,通过退货他们知道了每位顾客的喜好。Zappos以近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亚马逊。

不仅仅是Zappos,放大来看,淘宝?京东?拼多多?现在的网购平台都在根据对你的习惯的了解,为你推荐你更可能喜欢的,你会觉得这样的服务是一种冒犯?或者你非常倾向这样的推荐,并为这种服务付费?

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在评估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时,要关注它的“隐形适用性”。依靠人工智能而蓬勃发展的企业并不是因为管理者提前预知了大数据的优势。它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消费者感受到了科技为他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他们的生活创造了价值。当我们预测一个技术趋势时,就像几年前的人工智能,它可能已经存在,或者正在被人类初步探索。

人类探索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的收集成为互联网的运营手段,通过分析大数据获得商机。手机厂商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推出AI人工智能,APP可以根据用户浏览习惯推荐同类产品。可以说通过分析大数据,科技、互联网公司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但也正因如此,这样的个性化推荐过于“个性”,让可供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狭窄。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催生下,一个新的概念进入人们视野:“大数据杀熟”,它指平台对经常下单的老客户采取更贵的价格,因为他们知道老客户的偏好就是这个。

但事实上,新客户及久未回访的客户更低价格这样的举措,是由于优惠券等原因,即使是国外也存在的情况:向首次购买者提供优惠。例如Expedia通过移动应用提供优惠券,鼓励客户进行首次购买,这种解释从技术上来说是合理的。

此前,以PingWest品玩为代表的多家媒体都曾经做过亲身实验,希望用实验的结果来向大众说明大数据杀熟事件的真相,但从最终的影响力角度来看,这些报道都铩羽而归。读者已经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大数据杀熟”这一概念,即使从事实上来看这样的解释并不存在,它也不能阻止已经接受了恐惧与仇恨的用户,他们把任何追求真相的媒体都当作是互联网企业的说辞。